●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五方面的突出成绩
●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原来的质量观去评价教育质量
●教学条件、教育投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
●当前大学生急需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这几年的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也面临不少问题,我们要在改变过去的教育质量观的同时,从教学条件、教育投入以及教师队伍入手,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措施,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符合社会的需要。
不容忽视的五大高等教育发展成果
学生人数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学的本专科及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其中本专科生1300多万,研究生81.99万,是1998年的3倍。
高等教育经费成本分担机制初步形成。教育经费投入中,国家投入占小额。以2004年为例,国家投入930亿元,社会投入包括学生的学费为1200亿元,国家投入偏少;
法制和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规都是这几年确立的。法规不能马上见效,但是它为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高等教育法出台之后,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为主的机制逐步形成,这个体制的好处就是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体制;
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质量是个大事情,不仅是人才培养质量,还包括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211工程”,“985工程”等,都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高等学校的科研、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成效。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增长,从1993年的32.1亿元至2004年的344亿元,10年间增长了9倍。其他还有实验室、科技成果、论文等。
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育质量观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质量问题。
当前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能沿用老观点
社会上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差。比如数学大师邱成桐就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会做人,二是基础很差。他举了很多例子,话语非常尖锐。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基础搞得很好,比较有水平,比如杨振宁教授这样认为。
高等教育随着规模急剧扩大,学生质量可能确实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作为教师、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学生家长,等等,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质量观。事实上,不同的学校,应当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因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去搞创新性的科研。我们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但即使是创新,也要区分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何况还需要很大一部分人在岗位上安心工作,把本职工作搞好。毕竟搞尖端科技创新的人还是少数。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原来的质量观去要求。我们认为,现在的质量观应该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要求,即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实际上,德智体美是个宏观的要求,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这四方面的具体要求各异。不同点可能在“智”的培养上多一些。
中国的大学正面临着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这个转变一直在进行。蒋南翔同志很早就讲,要给猎枪,不要给干粮。实际上就是讲不要光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创新创造的办法。后来周济同志又加上要给指南针,即还要有方向,就是你到森林里去打猎,还要有指南针指引你能够自己去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大学里基本上还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为主,没有太多的新方法、新举措。当前的条件下,出个科研成果、盖个大楼、环境绿化等见效很快,但对人的培养需要花很长时间才有效果。所以我们首先要对不同的大学有质量观上的变化,要有不同的要求,然后去研究新的培养方法。
影响教学质量的三大因素:条件、投入、教师队伍
教学条件。要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有条件。而目前很多大学在教学条件方面面临几个问题:第一,经费投入上的不足。尽管现在社会投入很大,特别是地方高校,学生较多,学费不少。但是,学校又要盖房、又要搞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还要解决社会遗留问题等。真正花在教学条件上的钱是有限的。有些学校发展的经费来源是贷款。贷款利息高,学校的财政负担很重。因此普遍存在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
教师队伍。师资是事关教学质量好坏的最主要问题。可以反过来看,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培养的大师不多。不仅仅是经济原因。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经济不一定比我们好,但他们出了不少大师级的学者,培养了许多国际一流人才。我们能够说得上来的在国际上贡献很多或者在某个方面有很大的发明创造的不多。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国家,首先是教育。教育是基础、是核心。没有教育,我们的创新很难完成。
国际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爱尔兰,GDP的19%都用于教育,才有了一个现代的爱尔兰。我们要搞好教育,首先就是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如果师资队伍不是一流,弟子很难成为一流。何况我们现在的体制还造成即使是国内一流的老师也不去给本科生上课。
总的来说,当前阻碍我们质量提高的原因就是这样几个,一是资金投入不够,二是好的教师没有到讲台上去,三是我们对教学、对人的研究比较少,教学思想、观念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急需培养四种能力交流、动手、创新、社会适应能力
当今世界,经济活动全球化,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科学技术国际化。我们讲大学生的质量,应该在这个大背景下讲。目前的大学生,10年、20年、30年之后就是我们国家的脊柱。我们要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人的发展巅峰时期是大学毕业后二十年至三十年之间,大学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那么,哪些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呢?我们觉得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交流能力。大学生要学会交流,学会与人相处。不仅是在国内交流,还要学会在国际舞台上如何交流,融入到国际背景之中。这就需要有文化,需要人文和科学的融合。需要学好语言,不仅是英文,还要学好中文,甚至是地方的语言和文字。会说地方话在当地工作会占据主动。
第二,动手能力。学习,学是读书,习是动手,学习是两者的结合。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就造成创新能力不够,就适应不了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动手能力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拿起来能干,二是干得好。“但求做出,不求第一”是我们的通病。
第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几个方面,即找问题、出思路、想办法、巧实现、能表达。这包括工程和生产,以及产品的推广、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问题是一个观察、发现和抽象过程。出思路是一个逻辑思考过程。实现是动手的过程。表达是推广、抽象、协作、思考等过程的总和,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紧密相关。目前我们的学生表达能力不够。有时做的东西很好,但就是讲不出来。讲需要有逻辑性,要把所做的事情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表达不仅包括讲还包括写,还包括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比如多媒体、动画,等等。现在的学生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表达基础训练。
第四,社会适应能力。现在的社会千变万化,一个人不可能靠在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把一生都保证下来,学生必须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在有些高校出现学生自杀,就是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不足。
社会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要求,学校就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然后根据要求改革课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教育部在如何提高质量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高教司在部党组的领导下着重推进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2001年开始要求教授上讲台。每个教授都要上课,为本科生讲课。
大力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大学生对英语看得重,社会也需要,英语也是大学生面向国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一种交流能力。大学生英语问题总是解决不了,我们分析,发现关键是听力没有解决。学生听不懂,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解决英语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进行了英语教学改革,花大力气做了几套教学软件。学生跟着计算机学英语,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交互学习和趣味性学习。学生反映非常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英语听说问题,解决了英语学习自我发展的瓶颈。今年使用新教材的学校达到300多所,学生人数达到40多万。
抓评估。评估对学校促进很大,因为评估不好影响招生,所以大家都想争优秀,各个省也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这必然促进学校改变教学投入少、质量下降等问题。
抓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这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动手的环境。强调动手有三条途径:一是和科研结合起来,让学生尽早参加科学研究;二是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些创新性研究和创新性实验,并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自己做一些相关的策划和研究,并撰写文字,形成完整的研究过程;三是和社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推广大学生到企业、到社会去。三个途径都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优质资源共享。例如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建设,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已和这个系统连接。这是采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保障。随着经费的减少、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大以及外文原版图书的涨价,现在外文资料买不起。大约在10年前第一期的“211工程”建设开始,国家就开始了数字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的建设。这不仅解决了各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联接和网上查寻,还提供了外文图书期刊的共享。为进一步共享资源,我们还在建设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系统。该系统把各种贵重仪器设备和精品课程等信息资源放到网上,供相关学校共享。
马列主义工程。第一期启动了9本教材,主要解决“两课”问题。“两课”和英语是高校的两大难题。今年马上要启动第二期。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有时代性,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这个社会、爱我们的家庭、爱每一个人,诚信守法、担负责任,都需要。但我们也要教育学生保护自己,教育学生知道自己的权益。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在哲学中最能体现。
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在高等教育中有三部分。一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称为网络教育;二是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三是在管理和教学条件方面使用信息技术。在网络教育方面,我们设立了68个网络学院,研制了近万门网络课件,有300多万学员在网上在线学习。我们还要搞数字化学习超市和学习港,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服务。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正在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既可用于课堂教学,又可放到网上,供大家共享。各高校还研制了许多多媒体课件,供课堂教学使用。
西部对口支援。30多所东部大学对口支援西部大学,一所东部大学无偿支援一所西部大学,包括师资、设备等,互相学习、互相支持。
推进制度改革。我们推动设立了示范性软件学院、生命科学基地、微电子设计基地等带有制度性改革的学院和基地。推动了整个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目前发展势头比我们想象得好,办学挺有特色。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走出了一条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道路。
在农、医、特殊行业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许多新尝试。例如,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等。
以上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一个,即提高和保证大学的教学质量,使我们的大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新一代大学生。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