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校毕业生已经突破500万大关。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至去年9月1日,仍有大约144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表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于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都阳在2005年曾绘制了“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曲线分析表格表明,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其后处于递减趋势,到“十一五”末期,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到800万人。
这个曲线对青年就业市场是否有借鉴意义?2008年大学生就业市场会呈现什么趋势?本报记者对都阳进行了访谈。
中国青年报:您绘制的就业曲线分析表格表明,在2006年之后,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处于递减趋势。但据了解,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2008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将面临什么样的趋势?
都阳:中国经济每年增长很快,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是在增加的。但就业增加岗位不一定都是大学生的岗位。举个例子,每年新增1000万个就业者,有1000万个岗位。但其中有800万是农民工的岗位,500万毕业大学生盯着另外200万个岗位。看上去供求是平衡的,实际上存在一个结构性失衡。
我国的经济早已开始转型,但高等教育体制和劳动力市场的衔接,迄今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这几年,沿海地区对于技术人员的工资上涨是比较迅速的,这类人才的短缺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并不是说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不平衡,更主要的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没能很好地对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中国青年报:2月19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表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您对政府促进青年就业有何建议?现有的制度建设和落实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
都阳:政府正在将促进大学生就业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教育制度改革要深化,包括招生数量、培养内容、培养对象,都应该和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政府也通过政策去引导企业增加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中国青年报:也有人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人职匹配度很低。您认为存在这种现象吗?各地政府应该如何建立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都阳: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人说,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失业类型,一种是摩擦性失业,一种是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例如农民工,他们对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掌握很难充分,只能依靠亲戚朋友等人际网络获得信息。但大学生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学校招聘获取就业信息,信息是比较充分的。他们就业难主要是因为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不匹配。
中国青年报: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字,我国一月份CPI达到7.1%,创11年来新高。通货膨胀的增加对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会有什么影响吗?大学生要如何面对?
都阳:实际上,通货膨胀和就业的关系,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经济理论有一个“菲利普曲线”,就是说物价涨则就业率升,物价降则就业率降。这是在一些市场经济先行的国家观察到的现象。这一定律发生作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在中国是否适用也有待观察。但一般来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物价容易上涨,同时,经济发展又会带来就业机会增加。因此通货膨胀并不会影响总体就业,至少不会是扩大就业的遏制因素。
中国青年报:也有人担心,CPI一旦被调控下来了,会不会反而造成失业率的提高。您觉得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都阳:有可能。不过,还是跟通货膨胀的具体成因和方向有关。这次物价上涨最主要的构成实际上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影响的是收入水平较低、恩格尔系数较大的群体。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帮助这部分人,例如将低保水平提高一点。通过这种方式不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不会影响到就业。
中国青年报:今年1月1日,新的《劳动合同法》就正式开始实施了。您曾经指出,新法所改变的并不只是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从长远看也可能影响到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那么新劳动法的实施,给予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都阳:这是从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看法。《劳动合同法》的一个特点是鼓励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但是如果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下降,不能按照实际需求去解雇或者调整,可能会导致劳动市场的僵化,从长期来看会损害就业机会的增加,也会对新进入者不利。还有就是对现有劳动市场的保护,减少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可能会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或资本的转移,也会在总体上减少就业机会,从而使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就业困难。中国目前是不是这个情况,现在还不知道,毕竟实施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对这部法律的司法解释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法律执行的情况都还不得而知。《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到底有什么影响,现在谈还太早。
中国青年报:这几年不断有媒体报道,大学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不断增长,今后毕业生就业结构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请您预测一下2008年青年就业整体形态较往年有什么变化。
都阳:大学生去选择什么样的岗位,本身是个人的选择。我们不能限制别人到哪里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大学生做村官,去中西部地区,说明这部分地区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吸引力在增加,劳动力自然会流动到这些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越平衡,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的出现。(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