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要的制定,意义非同寻常--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也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因此,相关部门就其中36项议题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义务教育经费应由国家统一承担
2008年8月,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这一措施的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也贯彻了始终把国民基本的教育权利摆在第一位的原则,是一个值得叫好的决策。但是,这一决策要真正得以实施,还需做进一步努力。例如,民办学校的义务教育经费补贴该如何到位,实现与公办学校的基本平等,就是一个我们首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民办教育被片面误解为谋利事业。事实上,民办学校也是社会公益事业,不应与公立学校做这样的截然划分:从性质上看,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都是国家公共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从受教育对象来看,则所有受教者无论高低贵贱,本地外地,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因此,在招生上,在教育经费补贴上,都应该彼此一致,不容轩轾。
然而事实却是,民办学校没有受到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对待,在政府资金投入方面,两者更不成比例。如此的结果是,民办学校因缺少政府资金扶持,教师待遇低,教学条件难以达到公办学校的水平。解决之道在于:在教育资金拨付上,政府应该将民办教育与公立学校同等对待,不分城市、农村,也不问户籍所在。理由很简单:保障国民平等享有义务教育是国家对国民义不容辞的的责任和义务,所需要的义务教育经费应该由全部国家承担。
具体办法也可以借鉴某些地区已经行之数年的成熟经验,将政府资助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放到受教育者本人,再由其自主选择受教育学校。同时,政府应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生学籍流动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障外来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流动人口应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现代化实际就是城市化过程。因而,如何解决外来工子女就学就是后进国家现代话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没有本地户籍,许多外来工子女只好择入读民办学校,但这一选择却却因为义务教育经费按户籍划拨的原则,而使得他们难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
教育公平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人权,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义务教育法规定更明确,"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显然,义务教育面向全体符合法定条件的受教育者,而政府的责任则是"必须予以保障"这一法定权利的实现。
我认为,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必须以公校降低门槛与政府扶持放手发展民校二者并行,从源头上把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扩大外来工子女入学门道,给他们提供所在地足够的学位。中央政府也应改革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大教育经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政府收缴的税收和教育部集中掌握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安排出相应比例部分专门用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按照各地接收流动儿童的多少进行分配,特别对于流动儿童集中比较大的学校给予政策上的宽限和教育资金上的补助。
三、办学限制应逐步放宽逐步开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在开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对内,教育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开放不够。像美国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民办学校还占58%,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就是一所私立大学。日本的民办教育学校占71%,印度占59%,香港占55%,台湾占59%,韩国占80.5%。改革开放初期,在当时政府的鼓励下,我国的民办教育一度有过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些年来,我国的民办教育,又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首先是人为限制过多,《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就明确规定:"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其次是融资困难。民办教育既然是不靠国家经费而民办,就得按市场的规律来运行。但是有的教育部门领导人说,教育是公益事业,不是产业。这样银行就不给贷款。民办学校,在国内很难融资。
第二,对外,政府在办学上对外放性不足。在堵塞民办教育在国内发展的同时,也堵塞了国外的资力和智力在中国兴办教育的可能性。事实上,国外有雄厚资力和智力完全可以为我所用,例如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已向11个民办教育机构提供4400万美元的贷款,但是在中国却因为限制太多,无法办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引进了这么多外资来兴经济,为什么不能积极引进外资来兴教育呢?我们既然能送这么多的学生到外国去接受外国人的教育,为什么不能引进优秀的外国教育家来中国办教育呢?现代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世界向全球化发展的当今,封闭只会使自己落后,利用外力可以发展壮大自己,何乐而不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利用外资办学上,曾取得过骄人成就。建国前,中国共有14所由外国人办的教会大学,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岭南大学、协和大学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温家宝总理指出,平民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公立学校作为国家的首要保障对象。而完成这一任务,是公立和民办学校的共同职责。为此,我认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厘清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定位--首先应该使公立学校回归到确保国民基本受教育权利得到最广泛最公平保障的定位上;其次是对私立民营的学校的办学限制进行放宽,放权由他们去承担和开办高质且专业性、职业性较强的学校。如此分工合作,让国民有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的权利。只有所有国民受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教育,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实现民族福祉、保障国家富强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