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部门职责 工作安排 思政研究 媒体关注 视频课堂 下载专区
思政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政研究 >> 正文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添加时间:2008-12-10 09:55:00 来源:中国教科研网

[摘 要]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对于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高等学校不仅要明确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而且要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把握住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则,通过重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发挥“两课”主渠道育人效用,拓展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和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等路径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培育 路径选择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自古以来崇尚以德立人、以德立国的思想,一向注重公与私、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观念。当代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具体承担者和民族精神的现实传承者,加强对他们的民族精神培育,既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题中之义,又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意义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渗透在其思想文化、思维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是社会主导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价值理想和行为规范,也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着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关系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大学生深刻领会民族精神的实质,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在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带动和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共同奋斗,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能增强民族聚合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创新力和生命力。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强化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的选择和追求与民族的发展和未来结合起来,自觉承担己任,履行职责,齐心协力,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持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原则。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改进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要改革教学方式和考试考核方法,又要防止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既要防止教学立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又要注意发挥德育教学的教育功能与育人功能。同时,努力做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教育的实效性。

(三)遵循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的原则。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如针对大学生喜欢深刻、简单又富有哲理性和逻辑性强的内容等特点,在讲民族精神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自己进行思考总结。

三、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重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主体,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和推动高校和谐发展的重任。作为高等学校,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具体落实到师德建设上。“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不仅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还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要比其他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因为人格和道德的力量才是教师最长久的魅力,这才是教师吸引学生的源动力,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一要热爱教育事业。教书又育人,恪尽职守,潜心业务,精心施教;二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严格要求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益;三要具有德高学深的境界。要坚持严谨治学,求实创新,恪守学术道德,反对弄虚作假,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四要具有端庄优雅的文化素养。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在言谈举止、着装打扮等方面,要清新、得体、大方。

(二)发挥“两课”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多种形式和路径,“两课”教育是主渠道,也是民族精神培育的基础平台。“两课”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形式刻板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如果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将越来越被青年学生所冷落。以“两课”教育推进民族精神的培育,应着重开展两项工作。第一,树立“两课”教育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两课”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和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传统项目在培育民族精神上具有持久生命力,要进一步明晰和细化“两课”中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和途径,真正使“两课”教学和民族精神教育“两结合、两促进”;第二,要进一步继承传统观念,创新“两课”教学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和形式。要有计划地在相关课程中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激发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如结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对学生开展以爱国、理想、成才、创业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清自己所承担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不断增强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三)拓展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民族精神渗透、贯穿在民族的文化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独具自己的精神风貌和特殊品格。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利用形势报告会、文化沙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唤起大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民族精神得到培育。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坚持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民族精神来活跃校园文化,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和反思中,以杰出校友为榜样,以光荣历史为骄傲,增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最终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体现。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奥运会的志愿者,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是前提,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特征,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奉献。高校要以奥运为契机,结合奥运志愿服务,积极开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各项工作。再如大学生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等活动,要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共建和谐校园和文明社区、文明城市等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要使志愿服务成为国家、政府与青年相互沟通的媒介,在青年中提高民族认同感,从而在整体上提高青年群体的民族凝聚力。

(五)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对于高校学生影响愈加广泛而深入。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并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如何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道德鉴别力,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高等学校应重视互联网的育人效用,趋利避害,用民族精神占领互联网阵地,以建立民族精神红色资源网站为主,依托影响力广泛的主要站点,开展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交流、网上学习等活动,通过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积极渗透、加强监督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发构建健康积极、催人上进的网络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培育。

参考文献

[1]陈奎元.精神道德是稳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N].人民日报,2008-10-31(15版).

[2]李银.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师德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87.

[3]红旗大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108.

[4]欧阳康,栗志刚.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民族精神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7.(3):23.

[5]李淑娟,张海军,高原利.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学生志愿者所需素质的探讨[J].2005.(6):33.

作者简介:

严学仕,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 邮编:010018
电话:0471-4309384  E-mail: nndxuan@im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