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花色品种、口味等,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这种由农田到餐桌的质量监控人才由谁来培养?农业职业院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长王振如,一语道出了农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使命。
更新专业结构是当务之急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这两年培养的园艺技术应用型人才很受欢迎,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读。
在目前农科专业并不热门的情况下,这里的园艺专业依然生源稳定,逐年增长。“这说明并不是没有人愿意学农、务农,主要看学什么、务什么。”该院一名教师说。
据了解,部分农职院校多年来沿袭传统的农林专业,按照学科体系开展人才培养,开设的课程滞后于社会发展,滞后于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跟不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的扩展,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以北京为例,锦绣大地、朝来、顺鑫、三高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的出现,标志着北京农业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厂化的生产方式迈进。
更新专业结构、进行课程改革已成农职院校当务之急,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农业职业院校为“三农”
服务的水平,而且关系到农业职业院校自身的兴衰成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近年依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开设了种子生产与经营、农产品质量检测、食品营养与检验等50多个新兴农学专业,贴近市场的办学思路为学院赢得了发展空间。
改革培养模式是必需之举
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因循守旧。很多农业职业院校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
为适应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由新疆昌吉州政府牵头,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分院与昌吉州畜牧局、11家畜牧龙头企业共同组建昌吉畜牧学院,启动实施“百千万畜牧人才培养计划”,即用5年左右的时间,为昌吉州培养100名掌握高级畜牧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培养1000名熟练掌握畜牧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培训1万名畜牧从业人员。这种由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合办学的新形式,给新组建的学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实习实训有企业主动提供场所,学生就业由政府统一安排,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开展农技培训是应尽之责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大批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通过短期、业余、灵活的方式开展培训,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传递给农民,这既为农业职业院校拓展办学功能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是农业职业院校服务社会、服务“三农”应尽的责任。
武汉市农业学校,以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为着力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期学员达102人,分蔬菜、养猪两个专业班,参加试点班培训的学员不仅更新了创业观念、拓展了发展思路,而且扩大了自己的生产规模,经营效益明显,还帮扶周边的农户,成了当地具有一定影响的致富带头人。
很多农业职业院校师生还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开发出的新品种、新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帮助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功效。武汉东西湖区走马岭街良湖垸大队的黄运国过去长期种植一季水稻,经济效益低,参加水产技术培训班学习后,学到了虾稻轮作技术,带头在承包的低洼稻田里试养小龙虾,半年共产成虾1650公斤,每亩获纯利润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