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界,五四精神与大学精神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五四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正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核。
89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正因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是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精神与五四精神才有着浓厚的渊源关系,五四精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大学精神,而大学精神又传承和发扬了五四精神。
狭义的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体现着全体大学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和群体意识。它是由一所大学的许多代师生共同创造的,能让一所大学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各校的精神也不完全一样,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相映成辉。而普遍意义上的大学精神则是从一所所具体大学的“精神存在”中抽象、概括和生发出来的,是大学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功能过程中,共同形成的关切人类、追求真理、自由独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在我国,大学精神与五四精神有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之处。
立学为民治学报国是大学的崇高使命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五四运动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了彻底的不妥协的斗争,把思想的启蒙、文化的革新、人的觉醒与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实现民族富强的理想联系起来,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相比较,具有本质的进步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更是大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大学的崇高使命在于关切人类,立学为民,治学报国。大学应是社会的良心和智慧之所在,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民族、服务于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的大学如果失去了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失去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这不仅是大学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剧。
追求真理的革新精神是大学的前进动力
五四精神还是一种追求进步、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革新精神。进步意味着创造,创造意味着创新。“人类最高的欲求,在于时时创造新生活。”五四青年以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勇气,热血沸腾,奋不顾身地去创造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新国家、新社会、新民族。五四先贤们对各种文明成果,经过无数次的争鸣、比较、鉴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又按时代风貌吐故纳新,重塑自我。五四精神不仅是对中华文明,也是对世界文明不朽的贡献。李大钊一再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他认为“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
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精神与五四精神是一致的。传承大学精神,需要发扬五四先驱们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革新精神,并赋予他们那种革新精神新的时代意蕴,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新领域,开拓新境界。
民主与自由的精神是现代大学的灵魂
五四运动又是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精神。新文化运动伊始,爱国志士就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专制和愚昧发起猛烈挑战。尽管新文化运动初期宣传和倡导的民主与科学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已包含着越来越多的无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的成分。自由是民主的本质,民主是自由的功能。五四青年接过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关于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大声疾呼:提倡人权,尊重人格,歌颂自由平等。倡导把个性从奴隶地位、从封建羁绊中解脱出来,还其自由面目,他们不仅为个人争自由,更为民族争自由,把人的个性解放、自由独立人格的建立与国家的解放、人类的自由紧密联系起来,有了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才有个人的独立自由。
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认为,自由是教育的“第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自1917年初蔡元培先生主持北京大学之后,北大锐意革故鼎新,八方招揽人才,倡导民主科学,力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正是在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理念的哺育下,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一面旗帜。作为大学精神的自由,主要指办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大学应当与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与社会保持互动的关系,但不应当逢迎,不应当媚俗,不应当随波逐流。大学治理应当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做社会和时代的先锋,而不是盲从者、媚俗者,也不是单纯的所谓“服务器”。一所大学如果没有独立的学术自由,就很难保持学术的高水平,就很难成为知识创新、发展和丰富的摇篮。自由与责任是对立统一的,追求学术自由的同时,不能放弃学术责任。“学术自由之存在,不是为了大学教师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学所服务的社会的福祉,最终则是为了人类的福祉。”
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根基
五四的科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五四青年大力倡导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引导国人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义,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提出科学的口号,即“赛先生”(Science),有很强的针对性。当时,反动统治阶级妄图挥舞神权来威吓群众,利用封建迷信来巩固其统治,借助鬼神迷信来向新思想、新文化进行反扑。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则树起科学这面旗帜,寻求思想武器批判和扫荡排斥理性、排斥科学、反对文明进步的封建蒙昧主义,从而形成了近代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推进了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科学这面大旗更得到高扬。我们讲科学,既要讲利用自然科学发展社会生产力,更要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是我们对五四精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继承和发扬。
五四运动以后,科学精神一直是我国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并为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大学精神的根基。科学既是指科学知识、科学理论,又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大学是传授科学知识、创造科学知识的地方,是探索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价值、关注人类命运的场所,是精神的圣地、心灵的家园、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海洋,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无论是从18世纪英国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到19世纪初德国洪堡的“三条原则”,还是从20世纪初美国佛莱斯纳的《大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大学的第四功能---引领文化,都是如此。
在贯穿历史的主动脉里,大学始终是人类主要精神资源的传递者与创造者,用精神气质引领社会。大学的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探索意识、批判意识和宽容意识。追求知识和追求真理是人类从事教育和科学活动的基本目标,科学就是一项探索真理的事业,不懈地探索真理、坚持真理、勇于为真理而献身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史家萨顿把这种精神称为“科学的生命”。这使科学成为一项迷人而崇高的事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五四精神发扬光大
无论五四精神还是大学精神,都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在五四时期,爱国,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进步,首先是反对阻碍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切腐朽没落的东西,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民主,首先是推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科学,首先是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今天,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五四精神与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结合起来,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不断升华到新的境界。大学精神既是一种历史沉淀,又是一个创造培育的过程,只有发扬五四传统,高扬五四精神,弘扬和培育符合自身传统、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大学的精神大厦。
(作者:马奇柯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