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2009届本科毕业生严娜(左一)和王一桂(左二),是该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助理。在今年年初经过培训后,她们已经正式上岗。沈岩 摄(资料图片)
高校面向毕业生招科研助理 八十三所高校发布招聘岗位七千多个
开栏的话
近一个时期以来,教育部与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出台了多项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政。包括增加专业硕士招生人数、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聘用应届毕业生做科研助理、服务外包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这些就业新政,无疑大大拓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但更深层的意义是发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信息。本报从今日起推出“高教改革新观察”系列报道,围绕这些新政对推动高等教育主动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以及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和人事管理等方面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敬请关注。
日前,记者连线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09届本科毕业生王鹤时,他正在电脑上编写一个关于“隧道预警系统界面开发”的软件。作为学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隧道中心实验室的科研助理,他已经上岗两个多月了。“我和土木学院签了一年的工作合同,不解决户口,一个月除去各种保险能拿到2000元左右。”家在陕西的王鹤告诉记者。
今年4月以来,不少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团队中,陆续出现了一批像王鹤这样的“合同工”,他们大多是应届高校毕业生。从硬件开发、软件编程到项目申报总结,学生们都参与其中。人们称他们为科研助理。
科研助理的出现,其实是一项今年由国家出台的就业新政。3月,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对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科研助理参与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
新政策的出台,让众多高校眼前一亮。项目承担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的“劳务费”科目列支;对需聘用高校毕业生、但“劳务费”科目中经费不足的科研项目,在不改变研究目标和经费预算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调整项目经费支出结构办法,提高“劳务费”的支出。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非常严格,科研经费不能用于人员聘用支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分析说,“科研助理的招聘,是对现有科研经费制度的突破,让科研经费合理地用于支付劳动报酬,既可以解决开展科研的人工劳务投入需求问题,也有利于保障参与科研工作人员的权益,以及科研经费更合理地使用和管理。”
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已有83所高校落实了招聘工作,共发布招聘岗位7018个。清华大学面向全国高校积极吸纳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初步计划在近两年内使全校项目研究人员达到2000多名。武汉大学招聘的科研助理达到350多人,中国农业大学今年聘用了165名科研助理,分布在全校100个科研项目组,目前他们都已上岗。
“拥有相当规模的专职研究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国际一流大学在激烈竞争中始终保持很高水准的重要原因之一,科研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高校科研项目的产出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说。
中国农业大学2009届博士毕业生都文,现在是国家“973”项目的子课题“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项目组的科研助理。尽管读博士的时候就帮课题组做过事,但从兼职变成专职后,都文有着不同的感受:“兼职时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课题组,很多基础性工作教授们都要亲自做,现在我们的工作目标明确,可以全时投入科研,既锻炼了我们的科研能力,又能分解教授们的压力,有助于缓解教学和科研的矛盾。”
据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周志成介绍,随着科研助理的出现,学校科研人员的岗位将出现明显变化,一部分为“在编全聘”,具有编制;另一部分为“不在编全聘”,不在学校编制内,类似于国外的短期合同制。“我们希望根据博士生在科研助理岗位上的表现,来最终决定是否将其纳入在编全聘的科研队伍范围,这其实是在学校教研队伍中开启了一种人员‘非升即走’的新的可能性,不合格、不具备科研资质的人员,将在合同期结束后离开科研队伍。”
“通过推动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作为科研助理,最终要建立起一支以合同制管理为基本模式的专职科研队伍。”谢焕忠说,“这对于优化高校科研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国家的科研产出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