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今后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世界的总体发展趋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内涵有一个透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可行而有效的措施,并付出超出常规的努力,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质的飞跃。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部分高校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教学、科研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只有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今后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世界的总体发展趋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内涵有一个透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可行而有效的措施,并付出超出常规的努力,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质的飞跃。
20年以后,世界的发展将呈现四个主要特征:一是世界各地区的经济依存度不断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基本成型;二是地区和全局治理的思想不断推进,国际政治多边化架构基本形成;三是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传媒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通过对话、交流和交锋,最终走向交融和互补的趋势不可逆转;四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政治民主不断推进,这些再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必将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建设性的中坚力量。
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国正在建设的人力资源强国是由三种人才构成的。第一种人才是一大批精英型人才,即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领军人才、国际政治多边结构的领导人才、一流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工程师,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推动者和带头人。第二种人才是数以千万计的各行业的服务、管理、技术和工程的骨干,他们是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三种人才是数以亿计的各行业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他们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
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上述三种人才,必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我们应采取以下六项措施:
深化“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
“985工程”高校是中国高等院校的代表,是我国大学中办学历史长、教师平均水平高,并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生源的高校。经过十多年的重点建设,这些高校教学、科研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985工程”高校下一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承担起培养第一种人才的重任。
为此,要对“985工程”高校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要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加强党和国家对高校的领导、必须适应和引领世界的发展潮流、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借鉴和发挥我国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985工程”高校可以参照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做法,在现行党和国家任命党委书记和校长、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例如,允许学校自主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继续加大对自主招生的支持,更好地发挥大学董事会和基金会的作用,建立更加规范的财务制度,采取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比较灵活的薪酬制度等。
要为“985工程”高校创造能与国际一流大学互相交流、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条件。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985工程”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监督和管理,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步将这些经验推广到教育部所属的其他高校。
把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作为全面提高我国高教质量的突破口
本科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石,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858所,他们承担着培养各行业骨干的任务。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占全国学生总量19%的“211工程”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已经在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占全国学生总量81%的地方高校,也就是省、市管理的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上。只要这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升,构成人力资源强国的第二种人才的培养就从根本上得到了保证。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985工程”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赴国外留学时也得到了国际一流大学的一致认可,这表明本科教育不论在综合性大学还是行业性大学均有好的样板和成功案例,应该把“985工程”高校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凝练,推广到地方(省、市主管)高校。
规范民办大学的办学体系,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我国高等教育在20年后或更长的时间内,终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如果大学都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来办,对纳税人是巨大的经济负担。只有调动社会力量办大学,协调并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力量,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的正确选择。对民办大学要加以正确引导,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企业对教育基金捐助的减免税政策,把当前具有商业营利倾向的民办高等教育转变为以提高人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公益事业,建立完整的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体系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实现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互相促进,使他们交相辉映,以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充实和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促进大学学术研究繁荣
学术研究是大学的办学之本、生命之源,其精髓在于创新。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已把知识创新体系作为国家五大创新体系之一,并规定了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的重点项目和优先主题。大学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进行两方面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在做好自然科学和前沿高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人文社科和哲学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以推动我国高等学校的学术繁荣,把大学建设成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基地,建设成中华文化传播和发展之源,建设成中西方文化交融和互补的平台,才能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类指导和政策倾斜,实现我国高等学校多样化发展
过去10年高等教育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求全、求大、千校一面的倾向,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我们应通过政策倾斜,鼓励大学多样化发展,例如国家对师范类大学的支持政策就是很好的开端。我们还应通过国家优先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保,把装备制造业和软件产业的核心技术作为工业进步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下一步研究和发展的重点,以及加强对航空航天和海洋研究的支持等现行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的多样化发展。
建设以学生和教师为本的大学服务和管理体系,发展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
在各项工作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既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知识的教育,又要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工作体系从以管理和约束为主逐步向以服务和引导为主转变。对教师也一样,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努力创造促进教师学术成长的有利条件。在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和成长沃土。
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建成了一个教育大国。今天,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认清今后20年世界发展的趋势,根据三个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制定有力措施,并坚持不懈,不断创新,努力促使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化,并最终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