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探析
吴玉红
[摘要] 民族预科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作者在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三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表现、产生原因和有效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 民族预科生 心理压力 应对方式
民族预科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人数占全校学生数的5%左右。进入大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后,他们将由以前的蒙语授课生过渡到汉语授课生。在预科学习阶段,他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生理发育、变化,还要面临学业压力的挑战。由于他们正处于一种不稳定的阶段,因此,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状态,,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的话,会产生种种压力,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如何帮助民族预科生应对各种压力,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及表现
为了更具体地了解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本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本次调查中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三所高校民族预科生240人(其中男生128人、女生112人)。本次调查采用李虹、梅锦荣编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为98%。座谈、访谈100余人。通过调查发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学习方面的压力。在调查中发现学习方面的压力显得尤为突出,由于习惯了高中时被监督、被管理的被动学习方式,有些同学缺乏自学能力,不能正确掌握大学学习规律,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从而出现不适应状态。d调查中,有52.2%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总体不理想。由于他们中近90%的学生英语是零起点,所以在《预科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到特别困难,有56.7%的学生认为对英语、高数等科目怎么努力成绩也不好;有64.4%的学生认为在预科阶段的学习中没有学到多少真本领;有47.8%的学生认为学习效率低。还有一些学生无法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想学又学不进去的压力,出现自责、内疚、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有的甚至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逃课、厌学等现象。
1.2、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他们离开熟悉的亲朋好友来到陌生的环境,面对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宿舍关系,如果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就会引起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调查中有28.9%的学生认为同学关系紧张;有41.1%的学生认为各种应酬有困难。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的话,有可能引起心理问题,产生孤独、郁闷、自闭、多疑、冲动、压抑、失望等负面情绪,有时还会转化为学习压力。
1.3、自我认知方面的压力。由于民族预科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自我意识也不太成熟,有些同学不能正确地评价自身的有缺点,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从而产生盲目的优越感或自卑感。还有些学生当发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不一致时表现为不喜欢或不接受现实中的自我,处处掩饰自己的缺点,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敏感、退缩、忧郁、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
1.4、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压力。民族预科生多数都来自偏远的农村牧区,家庭经济收入低,生活并不富裕,甚至一部分家庭因供学生上学而负债。调查中有41.1%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上的负担给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活动等方式克服眼前的困境。但也有学生因经济方面的困扰较大而出现逆反、自卑、厌世等消极情绪。
1.5、恋爱方面的压力。大学生由于心理、生理日趋成熟,对异性更加关注,因恋爱问题引起的烦恼迅速增加,这是大学生在青春期特有的心理压力。民族预科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调查中有28.9%的学生表示渴望得到真爱。失恋、单相思、异性交往困难均可导致自卑、偏执、抑郁、退缩等负面情绪体验,往往出现精神恍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问题,严重影响学习效率。有些学生失恋后产生愤懑和抱怨情绪,甚至失去生活信念,做出出过激或异常行为。
2、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产生原因
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他们的心理压力时既要考虑他们自身的内在因素,还要考虑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
2.1、内在因素。民族预科生的年龄一般在17-20岁之间,是生理和心理发生最激烈的变化的时期,处在心理乳期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弱。首先,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干扰,情绪波动较大,心理矛盾时有发生。其次,个体遗传因素、身体疾病、意外伤害等原因也是发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再次,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存在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差,依赖性强,责任心差等性格上的偏差,一部分民族预科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2、外界因素。从学校环境方面来看,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英语学习和汉语学习的压力,仅仅通过一年的时间实现从蒙语授课生到汉语授课生的转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感到特别吃力,压力很大,从而出现迷惘、忧郁、无奈、厌学等负面情绪。从社会方面来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机制的加剧,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使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分析复杂多变的新环境,从而产生种种困惑和心理矛盾。从家庭环境来看,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家庭经济压力和家庭教育方式与社会不适应的压力。民族预科生多数都来自偏远的农村牧区,受自然经济方式的影响,形成了浓厚的血缘和乡土意识,民族认同感强,在交往中有些被动、依赖感强。当他们远离家乡、父母时,便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失落感。调适不好的话会引发心理压力。文化适应方面来看,当民族预科生从自己熟悉的蒙古语转化到汉语学习的过程中,还有面对文化适应的考验。他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很强,因此,文化适应的困扰显得尤为突出,出现文化适应不良现象。
3、民族预科生面对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
拉扎勒斯等人的应对理论认为:所谓应对就是个体在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中,为解决因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而带来的行为问题,或为平衡因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而带来的情绪矛盾,而采取种种应付办法或策略的活动。该理论指出:应对包括两个过程,即认知评价过程和应对过程,而认知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评价过程和次级评价过程。
按照这一模型,事件发生后,个体开始注意并做出初步评价,看此事件是否构成个人威胁。如果评价产生为无威胁的信念,就不再去关心它。如果评价为一种威胁,个体将体验到情绪紧张或生理激起。此时个体对造成威胁的情景进行第二次评价并采取应对行动。应对的理想效果是将威胁排除,并且不引起心理生理的激起;另一方面,如果应对无效,则不能减轻威胁,激起将继续存在,长期的激起则将导致心身疾病。该应对理论认为:应对方式的选择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的主要因素。积极主动、适应性的应对,如问题解决、寻求他人支持等,有利于消除或缓解个体的紧张、不安、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而消极被动、非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如否认、逃避、烟酒解脱、药物依赖等,则易于激起或强化负性情绪,导致个体的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依据拉扎勒斯等人的应对理论,为了进一步了解民族预科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本人在上次调查的基础上,在同样的样本中进一步做了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和肖计划根据Folkman和Bond等人研究应对与防御时所用的《应对方式问卷》(修订版)[2]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民族预科生心理压力的形成机制和有效的应对方式。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为97.5%。应对方式问卷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等6个因子;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总分等10个因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SCL-90各因子分与应对方式各维度相关系数
|
解决问题 |
自责 |
求助 |
幻想 |
退避 |
合理化 |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其他因子 总分 |
-0.228 -0.139 -0.215 -0.212 -0.061 0.018 0.020 -0.065 -0.234 -0.021 -0.172 |
0.40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