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趋势研究
苏德毕力格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摘要:本文针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倡导了实施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发展趋势
一、新时期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不仅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使学生工作面临着复杂的挑战。
(一)、社会环境带来的挑战
1.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影响。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商品进入市场交换,就是为了营利。只要不违法、不违背职业道德,逐利思想在市场行为中应该说是合理的、积极的。但若任其膨胀,以至于扩大到非经济领域,成为社会的一般价值取向,就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这也意味着我国要与世界进行全面的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这种合作与交流在积极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创新的同时,也将使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选择、价值判断以及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3.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量的激增,对大学生产生一些影响:一是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更加激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为困难;二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更加突出,国际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日益加剧;三是网络中的信息垃圾对大学生极易产生误导;四是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二)、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
1.高校扩招使学生工作难度增加。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0%,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下降。由此,学生工作不仅面广、量大,而且难度增加。
2.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工作管理面临新的变革。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准许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上课时间等。这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也给传统的学生工作机制和模式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班级观念淡化,班级功能弱化;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党团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的工作模式被改变;现行的学生教育管理基层组织对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下降。
3.高校后勤社会化带来的问题。高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目的是营利,因此他们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很难做到服务育人,甚至给学生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给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4.学生就业压力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就业制度在世纪之交实现了体制转轨。这一改革,一方面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另一方面,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如何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如何对大学毕业生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如何稳定学生情绪,如何确保高校和全社会的安全及稳定,是摆在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当代大学生新特点带来的挑战
1.群体成分复杂化。国家取消了高考年龄、婚否等条件的限制,大学生群体由不同年龄结构、成就取向、生活阅历、心理个性等多层次的人员组成。很多高校多层次、多形式、多校区办学,不同学校学习生活条件和校园文化氛围不一样等等,单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
2.评价标准弹性化。当代大学生不再固守“政治唯上”的思维定式,“经济标准”已深为大学生所接受。社会生活的政治化成分在降低转移,其发展趋势是大学生单纯的政治观念逐渐淡化,更加重实际、讲实效。在政治与业务、德与才的关系上明显侧重“经济标准”,“规范效应”明显弱化。
3.思维模式多元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及信息渠道的增多,多元化判断的意识显著增强。受其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呈现出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由“单一的正向思维”转向“正向与逆向双向互动思维结合”的变化。
4.成长压力加大化。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奖学金、评优、入党都以学习成绩为依据,一些学校还严格规定英语四、六级水平、补考门数与学位挂钩等,使学生感到巨大的学习压力。二是经济压力。大学生群体中的贫富差距明显,这种贫富矛盾给贫困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三是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部分歧视性就业规定使部分冷门专业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四是心理压力。由于学习期望的压力、经济拮据的困扰、人际交往的受挫、择业和就业的忧虑、自身生理的缺陷等种种原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
5.活动方式离散化。以学分制为代表的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步子的加快,使得高校学生由原来的“班级人”逐步转变为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社区人”,学生的自由度显著加大,社区成为学生生活、休息、学习和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使大学生兴趣点扩大、对集体活动的兴趣逐步下降。
(四)、高校学生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带来的挑战
1、对学生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认为学生工作在高校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服务性的事务性工作,只有奉献,没有学术积累,于是越干越没有发展。因此,学生工作队伍中的“专职不专心,兼职不热心”的现象普遍存在。
2、学生工作者原有的工作理论和观念,有些已经落后于现实需要。面对复杂的新情况,既没有及时地补充新知识,也没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3、在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学生工作人员却没有相应地增加,导致人员严重不足。
4、学生工作内容的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过分要求学生按照社会固有的、统一的目标模式行事,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规律和需要。
5、学生工作还习惯采用传统的灌输、说教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双向交流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利用经济、法律、文化、传媒等新的手段和方法不够。
6、由于学生工作者忙于事务性工作,缺乏对学生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考,学生工作的学术化程度不高。
7、学生工作在阵地、设备、经费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工作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经历了“家长型学生工作模式”和“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后在新时期表现出了向“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趋势。
1、“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内涵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工作模式。它是基于对“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理解、贯彻和坚持,是在“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学生工作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探索,是基于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充分尊重的教育的理性回归。
我们把“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务——发展”的链式结构来表达。其中,教育、管理、服务三者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终极目标。“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实质是突破了传统学生工作模式中单纯的以教育、管理为主的工作方式,转为以教育、管理、服务并重的工作方式。其核心是包含了高校学生工作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审定、学生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学生评价机制的改进。
发展型学生工作是以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为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它使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逐步达到认同和统一,工作中学生工作者和学生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2、“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人是一切工作的重心、中心的思想观念。这既是学生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发展型学生工作应当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成才自信心。
(2).尊重为先的理念。彻底摒弃家长式的作风和绝对权威的意识,从实际出发,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需要,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以爱为本的理念。在学生工作中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积极寻求有效的情感教育载体,实施情感教育,以情待人,以情暖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4).依法管理的理念。学生工作者应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积极发挥高校管理法制化的独特功能:一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到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确保大学生法定权益向现实权益的转化。
(5).实践育人的理念。发展型学生工作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不仅要发挥第一课堂的功能,也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6).开放育人的理念。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和参与世界竞争创造条件。
(7).创新工作的理念。一是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和时代特征,顺应时代发展;二是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三是要符合高校文化阵地的要求,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四是要符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以他们的成才需求为前提,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
三、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基本思路
1、培养目标
(1)在政治方面: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扎实的政治理论,对形势政策有客观把握和分析的能力,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
(2)在道德方面:拥有积极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在智育方面: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合理的学习方法、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必要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在时间管理、信息利用等方面拥有必要的能力和技巧。
(4)在体育方面: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卫生、运动习惯。
(5)在美育方面:拥有一定程度的文学、艺术、哲学修养。
(6)在社交方面:拥有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足够的社会责任感。
(7)在情感方面:拥有较高的情商,能够客观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有效管理自我情绪,与世界和谐相处。
(8)在做事方面:拥有合理的人生规划和生涯设计,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9)在心灵方面: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10)在发展方面。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2、主要内容
(1)教育。第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第二要开展学业督导教育——以专业思想、考风考纪、学习习惯等要点为内容,依托成绩提醒制度、整顿学习秩序、树立典型标兵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第三要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通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采用最有效的途径和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管理。对大学生的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籍管理、奖惩助补、宿舍管理、行为规范、违纪处理等事务进行管理。
(3)服务。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主动策略,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弹性和适宜性。
(4)发展。对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负起至关重要的责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建立包括大学生创造基金、科研课题立项、创新成果奖励等制度,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二要加强发展咨询。建立咨询机构,健全咨询制度,构建咨询网络,并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网上咨询等多种形式提供指导和服务。第三要加强就业指导。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就业咨询与服务,进行人才市场预测,提供需求信息,建立就业基地,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正确的择业方法和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四要加强创业培训。对学生提供SYB(创办你的企业)等培训。
3、基本机制
(1)建立学生工作一体化环境
当前国内学生工作的环境基本呈条块分割的状态,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为保证学生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教育,学生工作部门应该能够统一协调一切与学生活动有关的资源,统筹管理宿舍、食堂、体育、保健、咨询与辅导、就业等方面的工作。
(2)建立以功能划分的扁平化学生工作体系
发展型学生工作区别于传统的学生工作,不完全从学校自身的需要和认同的价值观出发来管理教育学生,而是着重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转变学生工作的职能,以横向的功能体系替代原有的纵向行政体系,将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职能进行分化和整合,使学生工作处(部)、团委、招生就业、学籍管理、公寓管理、武装部、体育部、校医院等部门有机重组,形成功能专业的新机构,建立直属学校领导的多个中心和办公室,如:招生注册中心、学习指导中心、公寓指导中心、行为指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健康服务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勤工助学和经济资助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党团工作中心、学生工作常务办公室等,实现学生工作体系的扁平化职能分工。
(3)构建多元化、信息化学生工作平台
多元化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从信息发布、存储共享、互动交流三个层面进行构建。构建此类平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信息数字化——将学生工作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二是流程网络化——以信息技术来改造学生工作的传统流程和教育引导方式,建立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办公自动化——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工作的无纸化办公,突破传统办公形式的时空局限,使管理者在可伸缩的时间空间中处理学生工作事务。四是沟通交互化——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校管理者、院系管理者、学生等各主体之间的交互性沟通模式,增强沟通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五是引导个性化——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引导,促使其按照自我的个性选择成才愿望,实现顺应时代潮流的人生理想。构建多元化信息工作平台可以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学生工作重心从事务性到发展性的转变。
4、队伍建设
(1)发展型学生工作队伍的特点和内涵
发展型学生工作队伍的突出特点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其内涵是指摒弃经验式的工作模式,代之以学科化、研究型、学术式、专业性的工作理念,学生工作者在知识结构、工作方法、科学研究、进步成长等方面具有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发展型学生工作队伍大致有以下几个标准:
①有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其成员受过专门的教育或训练;
②有学科化、专业化知识的支持;
③在社会上享有相应的专业声誉;
④有法律、法规或政策对专业的保护;
⑤其成员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的能力。
(2)建设发展型学生工作队伍的途径
①.选拔和配备上,一要注意高标准和高效率;二要注意选拔渠道的多样化。
②.以拓宽出路为关键,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多元化、多层次建设。重点培养好三种类型的辅导员。
a.研究型辅导员。对于一部分科研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工作业绩好的辅导员,应当依托完善的研究立项制度,积极创建研究型团队,搭建学生工作理论研究的平台,鼓励他们对学生工作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把他们培养成辅导员队伍中的骨干和精英。在出路方面,可以结合其本人的意愿和兴趣,考虑将这部分骨干和精英输送到学校的研究部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b.实践型辅导员。对于一部分年轻而有活力、充满工作热情、擅长事务工作的辅导员,可以通过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和实践培训等系统化、全程化的培训方式,使其不断地了解现代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工作理念、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等方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c.专家型辅导员。对于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有办法,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对学生工作拥有极大热情的辅导员,可以通过职称评定、学位提升等相关政策,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把他们培养成专家型的辅导员,稳定在辅导员队伍中,从整体上保证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
③ .以评价机制为重点,加强学生工作的效果与过程控制。高校应当建立合理、完善的考核机制,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就学生工作的内容,采取定期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届期考核和学年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对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准确评估。
总之,高校应当按照“事务工作高效化、研究学习常规化、培训考察定期化、考核管理科学化”的工作思路,建设一支“政治硬、人品正、业务精的辅导员队伍”为工作目标,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地建设发展型学生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盛云 段志锦 著:《1999-2009大学生特点十年变迁与学生工作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2、梁金霞 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3、高德胜 著:《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
4、戚万学 主编:《高等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5、方宏建 张宇 主编:《高校学生工作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6、何云庵 等著:《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7、夏小华、《大众化高等教育以来高校学生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高教研究》,2008 (10)。
8、许青云:《加拿大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特点及启示》,《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 (1)。
9、余孟辉、欧阳婵:《基于以人为本的新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 (9)。
10、冀学锋:《论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高等教育研究》,2006 (6)。
11.方宏建、张桂珍:《关于指导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思想教育研究》,20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