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部门职责 工作安排 思政研究 媒体关注 视频课堂 下载专区
思政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政研究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下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内涵(高丽萍)

添加时间:2010-09-01 17:19:00 来源:宣传部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下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内涵

高丽萍

内容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下审视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内涵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评价标准,是否体现和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整体性主要包括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能否有机统一、课程体系建构中能否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课程讲授中能否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在社会实践层面的体现程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

一、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下审视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必要性和意义

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回顾和反思六十年以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发展历程虽然成就非常显著,但是对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界定过于简单化、直观化甚至有实用主义的倾向,学界多数人都注重于在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即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是否感兴趣上下功夫。我们认为教学的实效性无疑是衡量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方面,但如果我们在探讨高校政治理论有效性的过程中仅仅只考虑怎样使学生感兴趣那就容易忽视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实质,因为在现实中存在一些教师为了取悦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或讲一些与课程内容无关的现象。我们认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实质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最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魅力和光明前景,使他们在精神上和心灵上有依托和希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坚持和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目前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下审视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既有必要性也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之所以说有必要性就是因为党和国家虽然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上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得到体现的关键还在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能否落实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因为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研究中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和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分割开来的做法,将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2005方案”既为进一步深化这一研究提供了契机,也表明这一研究具有现实紧迫性。同时,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探索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从理论上讲可以改变人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板块式的理解,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从现实指导意义上讲,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在反思西方及前苏联片面发展观基础上追求的整体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理论渊源就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大学生们只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看清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本质面貌,明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精神武器,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心。

二、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标准界定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及其基本原则

既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的实质,能否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神就是评价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一个根本标准。这里首先应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如何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作界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研究和把握目前在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白立强博士介绍了梁树发从马克思主义定义上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定义为科学的世界观体系、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关于资本主义的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的观点;①王彦深、吴鹏从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层次看整体性,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显性的板块结构上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而其隐性的层次结构则包括根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具体论断三个层次;②再有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学说构成、建构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例如郝敬之在《整体的马克思》中从社会发展学说的角度解读马克思,将马克思社会发展学说分为理想学说、历史哲学和现实社会的批判学说。他指出马克思的学说不仅在内容构成上是一个整体而且其建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同化生成的历史整体;③张雷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三个层次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④张云飞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⑤张耀灿等人从内容的整体性和发展历程的整体性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⑥逄锦聚、李毅提出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⑦

以上各种观点都从某一个视角审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其合理性,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立足经典审视当代,动静结合地从马克思主义的横向结构和纵向历程的整体性与其在当代实践中的生成结果相结合。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分为内容构成的整体性、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和当代实践生成的整体性三个层次。内容构成的整体性主要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创理论从横向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内在的逻辑结构将马克思主义看作由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学说和超越资本主义的理想学说构成的有机整体。发展过程的整体性是从纵向上将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审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当代实践生成的整体性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层面中运行的整体性体现,可以说我们今天重新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也是当代社会实践的生成结果,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这一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及其这三个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在这三个整体性中横向层面和纵向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现实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实践层面的整体性体现。这就决定了在整体性视野中高校政治理论课作为联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环节和渠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理论课是主干,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支撑点,能否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神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至关重要,整体性也就成为评价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我们认为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基本精神和评价标准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内涵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评价标准,是否体现和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而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体现、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基本原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科学与价值相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标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针对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限性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马克思指出:“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⑧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也是衡量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基本原则,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要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要回答学生关心的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学生 所深感困惑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要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感。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整体,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力求建构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互动系统,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中达到教学的实效性。再次,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想和现实的有机统一整体,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是否将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是衡量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人类解放的最终理想,这一理想不是所谓的乌托邦,而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研究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这一理想也成为人类奋斗的精神指南,尤其是在资本逻辑全球化的今天、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的科学性和无穷魅力,因此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中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但同时也应结合现实,用现实生动的事例说明“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⑨最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在学界或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割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而片面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从而出现了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对立。这种肢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做法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定要避免,高校政治理论课既要凸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科学规律又要高扬人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而是对人的深切关怀,因此要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课程设计和规划,转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要让大学生在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而且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在学习政治理论课中得到体现。

三、立足整体性衡量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在坚持以上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下衡量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标准就是能否体现、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具体主要包括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能否有机统一、课程体系建构中能否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课程讲授中能否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在社会实践层面的体现程度。

首先,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能否形成一个贯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的有机系统至关重要。目前中央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基本精神已经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且下设了五个二级学科,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而使高校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门政治理论课都有了学科归属,应该说有利于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归属感和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而且从新编的4门政治理论课教材来看贯穿教材的中心线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当前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任务关键是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其次,课程体系建构是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也是评价课程体系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标准。就课程体系的建构来看依据05方案将高校政治理论课体系设置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门课程。这个课程体系建构的立足点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仅每一门课程贯穿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而且4 门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其它三门课的理论基础,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认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从历史的角度阐明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4门课程的核心,主要从实践上阐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如何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进行微观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因该说宏观上的思路和视野是正确的,但是就每一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来讲一定程度上还受过去板块结构的影响,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总体的思路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部分,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整体概貌,但还是受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部分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容易讲完哲学再讲政治经济学最后讲科学社会主义,如何能完全在教材编写中改变板块式的思维模式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再次,每门课程在讲授中是否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视角也是衡量课程讲授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讲授如果还是按照过去思维模式将马克思主义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讲授那就是失败的讲授,如果是那样的话2005年的新课程体系改革等于没有多大价值,因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价值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因此,课程讲授中要从整体性大视野出发,避免板块式的思维模式教学。

最后,是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在标志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并将自己的哲学与过去一切旧哲学相区别,马克思形象地将黑格尔哲学比作“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而称自己的哲学为“迎接人类黎明的高卢雄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整体性特征。因此,是否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也成为衡量高校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因此,在目前的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计划与实施中要加大社会实践和实习的部分,让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走入社区、街道、工厂、农村和牧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同时也使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社会载体和中坚力量。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遇到西方各种思潮和社会现实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时代责任,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地探索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遇到的新情况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路。

注释:

①白立强:《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3月。

②王彦深、吴鹏:《关注马克思主义层次结构》〔J〕,河北学刊,2005年2期。

③郝敬之:《整体的马克思》〔M〕,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2页。

④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2期。

⑤张耀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启示》〔J〕,理论前沿2006年10期。

⑥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5期。

⑦逄锦聚、李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1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⑨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21页。

作者简介

高丽萍,生于1969年,女,汉族,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手机号13754019899

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 邮编:010018
电话:0471-4309384  E-mail: nndxuan@im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