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我国高等院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05方案”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间了。当初,每门课的任课老师都很重视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开课前认真学习和领会相关文件的精神,积极参加培训班学习,扎扎实实进行集体备课。可以说,从准备参加培训班那一刻起,怎样才能教好自己所担任的新课程,就已成为老师们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好的一个大问题。实践出真知,经验最可贵,这些年来,无论是对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还是对其中的每一门课,专家学者和任课老师们对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都取得了很丰富的认识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借鉴这些认识成果和经验,特别是根据自己长期以来在一线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和认识,我认为一位思政课老师要讲好自己的课,一定要努力做到“四个凸出”,即教育思想凸出主旋律,教育理念凸出立德树人,教育过程凸出思想共鸣,教育目的凸出价值和意义。本文的目的就是想把“四个凸出”的道理讲清楚。
一、教育思想凸出主旋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唱响着的主旋律,内容不仅生动具体,而且与时俱进。思政课老师理解和把握的主旋律,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基本层面是“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 (P164)。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一项内容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既不是教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是主张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更不是走资本主义老路的民主社会主义,而是体现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二项内容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确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亨有充分民主权利的国家政权,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也就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和由议会制度所规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根本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三项内容是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充分表明,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是人民赋予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一特点和优点,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四项基本原则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也充分表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列主义,选择了毛泽东思想。历史和人民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马列主义不仅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提供了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毛泽东思想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指导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国家改造和建设成社会主义国家。
四项基本原则是历史和人民选择出来的我们党和国家最根本的政治思想,它是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本质和灵魂,它规定着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方向,是党和国家团结、稳定、发展、进步的最重要政治基础。党的十四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主旋律在我国新时期的新发展,主要体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渐次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也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人民所以选择这些思想理论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因为这些思想理论正确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反映。新的重要指导思想,与此直接相联系的路线方针政策,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强劲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一并成为新时期主旋律的活的内容。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命题并作出规定。他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胡总书记的这个概括,是新阶段新形势下,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和勇于进取的精神成果,全面吸收四项基本原则和主旋律新发展的精神精髓,密切结合实际,对我们党和国家主旋律思想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基本指导思想。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成为思政课老师的普遍共识。
上面所述的主旋律的思想内容,是新时期以来我们的党魂、国魂和民族魂,因而它既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因此它必然成为新时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一位合格的思政课老师,他(她)的灵魂必须与我们的党魂、国魂和民族魂融为一体,他(她)不仅从情感上心悦诚服地接纳主旋律这个灵魂,而且从理性上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个灵魂。这是思政课老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我们深信,熟知中国近现代历史,经受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专业教育和实际教学锻炼的思政课老师,绝大多数同志主旋律这个灵魂不仅非常明确,而且十分坚定牢固,这是他们能够做好和出色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所以,教育指导思想凸出主旋律,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本质特点。
二、教育理念凸出立德树人
思政课老师无疑是职业灵魂工程,他们工作的职责就是改造学生的思想,教导他们学会思想,学会做人,学会如何成就自己,学会怎样使自己更有价值和意义。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所以,思政课老师的教育理念一定要凸出“立德树人”[3],——凸出立德树人,你就能够成为一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不凸出立德树人,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思政课老师,你对学生没什么影响,学生对你也就没有什么印象。
思政课老师比专业课老师多了不少的心思和责任。他们除了对课程内容有过硬的本领外,还要多了解学生,多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处世心理,学业心理,理想信念,包括了解他们对思政课的态度。其次是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了解哪些有害的思想在侵扰他们,了解他们最缺少什么思想。有了对学生比较充分的了解,教学中才能“对症下药”,使教学取得不可估量的好效果。因此,思政课老师比专业课老师又多了些责任。他(她)要充分考虑他(她)讲课内容的价值和意义,——价值意义大的内容要放开讲,要激动人心地讲;他(她)要充分考虑他(她)讲课的效果,看学生思路跟上没有,听懂了没有,理解了没有;他(她)经常考虑某个思想,或者某种经验,学生懂了它会解开人生中的某种谜团,会使他们少走些弯路,少些痛苦和烦恼;等等。所以,思政课老师要尽可能多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帮助学生;他们要尽可能少些“长者意识”,多些“平等意识”;尽可能少些“工作意识”,多些“服务意识”;少些“平淡”,多些“爱心”。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4]。
从本质上说,思政课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职业灵魂——党魂、国魂和民族魂——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这种传承又是通过不同的课程、从不同的角度以其严谨的思想理论体系来实现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有两方面教育任务。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义道德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教育,领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通过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通过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维护公共秩序;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敬业精神。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义法制教育。通过宪法教育,了解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知晓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通过实体法、民事法和刑事法的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学会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自身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5] (P1)深刻领会了“三个选择”,也就深刻领会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性认识。“纲要”课十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争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使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5] (P1~2)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铸造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江泽民同志将其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6] (P559)的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焦玉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深圳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感悟这些精神,这些精神就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震撼。
“马克思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着重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主要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作出科学解释,而这种解释又是通过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辩证法基本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自身的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以及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等基本原理的阐明来实现的。对原理科学内容的把握形成世界观,原理转变成思想方法对学生会有无限的启发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可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在立德树人。“基础”课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纲要”课重在帮助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性认识,感受和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原理”课重在帮助学生确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学会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概论”课重在从理论体系上帮助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凸出“德育”,如果不凸出“德育”而多做“智育”工作,那么它就和专业教育没什么大的区别了,这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已经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三、教育过程凸出思想共鸣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思想工作”。做思想工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得听老师讲课,听老师说话;如果学生不听讲也不听说,那就没法做思想工作。有些专业知识理论学生靠自学就能学得了学得好,但是思想上的问题、观念上的问题,学生自己往往很难解决,有的思想问题很可能一生一世都解决不了。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比起专业教育又多出了一个特点,那就是教育过程一定要凸出思想共鸣。共鸣就会有好效果,不共鸣肯定不会有好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思想共鸣,就其本质内容来说,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学生的思维要和老师的思维并行前进;另一点是学生的疑点要和老师的兴奋点融会贯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一定要凸出思想共鸣,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理论上说,思想共鸣是教学生命过程的需要。哲学上讲,矛盾是事物的灵魂和命脉,构成事物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贯通与和谐共进,才使事物的“生命状态”处于“健康状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并行互动前进;两个方面的思维是并行互动前进的,教学过程就是个有生命的过程,有时甚至是生机勃勃和激动人心的过程。相反,如果课堂上只有老师在思维在讲解,而学生不跟着思考,或者只有极少学生听讲,那么教学过程就已经不是矛盾运动过程;不是矛盾运动的教学过程就是没有生命的教学过程,就是个死的教学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不论老师是慢条斯理,还是他慷慨陈词,他讲课的生命活动在总体上已经没了价值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教学过程消失了,教学流于形式,老师在难受、在痛苦、在受煎熬;学生在受损失,他们用自己的时间来上课,而课上他们从老师那里什么也没学到。所以,没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一定要不得的。这就是说,当一个思政课的好老师,不光是自己在思考在讲解,还要不停地关注学生听课的情况,观察他们是不是在听,是不是在思考,而且要想尽一切办法,争取绝大多数学生在听讲,在思考,让教学在总体上处于互动共鸣状态。“共鸣”才能使教学过程富有生机与活力,才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从课程内容的特点上看,有的课程教学需要须臾不离思想共鸣。对理工农医类专业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原理”课既新奇更艰难。它呈现给学生的,几乎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高度抽象的概念世界,一个很深奥难懂的理论世界和思想世界。比如,哲学、辩证法、形而上学、物质、意识、联系、发展、矛盾、质、量、度、辩证的否定、实践、主观能动性、规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阶级、交换价值、价值、抽象劳动、价值规律、货币、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并需要认真加以理解和把握的高难度哲学、经济学概念或范畴。再比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剩余价值生产、平均利润,等等,这一系列的理论都是他们首次遇到并必须理解好、把握好的十分深奥的理论。同时,这些理论的价值意义,即它们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越发看不见摸不着,更需要用悟性去感悟。老师能够讲明白一个范畴、一条原理、一条原理的价值意义都很不容易,那么学生听起来、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了。所以,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关注学生听课的情况,观察他们是不是在听,思路跟上没有,观问他们听懂了没有,理解了没有。“基础”课、“纲要”课和“概论”课,都有很多很深奥的理论问题,要透彻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互动和共鸣。
第三,思想共鸣更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老师讲课的目的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目的的实现,一靠老师讲,二靠学生听;老师讲得好,学生听得好,教学目的就能实现好。没有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并行前进,特别是没有学生的疑点和老师的兴奋点的融合,是不可能充分实现教学目的的;只有师生互动,思想共鸣,特别是在难点、重点上的互动共鸣,老师才能传好道、授好业、解好惑,学生也才能学好道、受好业、解好惑。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凸出思想共鸣,是个理由充足的论断。这个论断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本质内容和突出特点,有利于提高老师教学工作的自觉性。
思想共鸣的基本内涵是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并行互动前进。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老师的思维运行,这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因为每个学生都是能动的有自主性的主体,各有其所思所想所爱。所以,课堂上学生中出现注意力降低、走神儿或干别的事的情况,是正常现象。因此,思想共鸣需要不断适时启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当注意在下面几点上适时启动思想共鸣。
第一,在逻辑上启动思想共鸣。讲课内容上一定要逻辑严谨,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原理”课的概念、理论抽象程度最高,因而逻辑性也最强。所以,讲“原理”课的方法很特别,它主要是从恰当的经验事实或科学事实出发,通过对事实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推理,把范畴和原理的本质内容揭示出来,把问题解答清楚,把道理讲明白。所以,就是一个水平很高的老师,要讲明白一个范畴或原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就对学生听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注意力一定要集中,不集中他就上不了思路;第二,思路要和老师的思路一样环环相扣,思想要和老师的思想一样层层递进。所以,老师在逻辑分析和推理的进程中,每时每刻都要关注学生听课的情况,要及时给予提醒、适时进行询问。老师讲“基础”课、“纲要”课和“概论”课,也要尽可能多地运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要求思想一定要共鸣,不共鸣逻辑分析和逻辑推理就进行不下去。
第二,在探因上启动思想共鸣。思政课中所有重大的内容,不论是事实情况还思想理论,不论是好还是坏,都有其深刻的根源。就此启动思想共鸣,解惑释疑,以理服人,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同专业课老师相比,思政课老师要有强劲的问题意识,既善于思考问题又善于提出问题。有提问才会引起学生重视,引起他们注意;有问题才会有思考,学生找不好答案才会有兴趣听听老师的解惑释疑。
第三,在感悟上启动思想共鸣。思政课中所有重大的内容,不论是事实情况还思想理论,不论是好还是坏,除了促使人思索其原因外,还能使人触景生情,情动生思。在需要感悟地方启动思想共鸣,也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过这里所要求的感悟,主要是老师自己的深入见底和淋漓尽致的感悟,老师以自己的感悟醒悟学生、提升学生。
思想共鸣需要不断适时启动,善于启动思想共鸣是一种无止境的艺术活动。
四、教育目的凸出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 (P19)这个论断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阐明了新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离开实践基础去认识世界,它只想知道世界是什么而不考虑认识世界对人类生活有什么意义,它只想构造理论而不考虑理论有什么实践价值。比如黑格尔,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阐明了辩证法基本规律,但辩证法规律只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得到阐明并直接为这个体系服务,他一点儿也没有从对规律的认识中得出改造世界的实践结论。因此,理论脱离实践是旧哲学的致命缺点。新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则与此不同,它不仅是“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哲学,而且是最重视改变世界、最重视实践的哲学。就是说,它的首要任务是“解释世界”,揭示规律,但这不是它的根本目的,它的根本目的是从对规律的认识中得出具有直接现实意义的“改变世界”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特点。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从结构关系看,“原理”课的内容处于理论基础的地位,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特点也是其他课程内容所具有的特点。显然,揭规律是科学认识,实践结论是揭规律的功能的价值认识。不过我们已经很清楚看到,马克思主张科学认识(科学性)与价值认识(价值性)不是平等关系,他更重视价值认识。因此,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部教学工作,一定要把马克思的思想理解好,运用好。就是说,不管是哪门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智育”—— “解释世界”,揭示事实、本质和规律,即阐明思想和理论的科学内容不是特别重要的任务,“德育”—— 从对事实、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中得出具有直接现实意义的结论,即阐明思想和理论的价值和意义是最重要的任务。更明确地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一定要在揭示和阐明某个思想和理论的价值意义上多下功夫,这又是它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本质特点。
“价值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灵魂,应该从以下几个主要之点上加深理解,提高认识。
第一,高度重视价值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特点规定:第一,老师讲事实一定要讲清楚,讲理论一定要讲明白,让学生真正把握事实、本质和规律;第二,老师最重要的工作是把事实、本质和规律的功能揭示出来,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真正懂得知道事实、学习理论有什么用处,——学生上思政课最感兴趣的地方,不在别处,就是在这里。正像逄锦聚所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特点是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不一般地局限于或最主要的不是知识的传授。”[8]
第二,充分阐明价值性。除了“基础”课的某些内容外,思政课的内容从总体上说都是很高深的学问,特别是“原理”课的内容。老师阐明一个思想或理论的科学内容不容易,说明一个思想或理论的价值意义更艰难。讲课老师只能知难而进,绝不可知难而退,退就是失职,退就是失败。重要的思想或理论一定要揭示出它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思想或理论必须阐明它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每门思政课的“重点”内容,其中很多内容作为思想或理论,都需要下大力气、用较多的时间把它们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说清说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它们的价值、意义和用处,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
第三,努力拓展价值性。拓展价值性有三种基本情况。其一,一个思想或理论价值性的横向拓展。比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其理论意义在于,它充分说明只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矛盾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只有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同一才能真正地理解矛盾、把握矛盾,从而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要运用这个方法透彻理解中国“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中国革命中“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理解“和谐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理解做人必须个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奥妙等。其二,一个思想或理论价值性的纵向拓展。比如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理解整个矛盾学说的一个最关键的理论环节,但是要讲清这个道理,最好是把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警句阐释明白,进而可以运用老子的福祸观透彻地理解人生,畅谈人生,启迪思想绵延不止。其三,避免不同思想或理论共同价值性的相同现实内容重复论述。比如,意识能动性原理、认识对实践反作用的原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意识的反作用是它们共同的原理,——由于这条原理是三个原理所共有的,所以阐明这条原理的现实意义就不能重复使用完全相同的现实内容:依据意识能动性原理可以专门谈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依据认识对实践反作用的原理可以专门谈谈邓小平理论,依据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可以专门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学生对意识反作用原理价值性的理解,就深刻得多、具体得多、全面得多了。我这里说的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拓展价值性的情况和例子,但这种情况和这样的例子自然有广泛的启发意义。
通过对思政课价值性灵魂的透彻理解、准确把握和不断实践,就会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变得越来越鲜活,越来越有生气,越来越有生命力。
教育思想凸出主旋律,教育理念凸出立德树人,教育过程凸出思想共鸣,教育目的凸出价值和意义,这“四个凸出”全面充分地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和突出特点。“四个凸出”对老师说来可以称之为“四心”:教育思想凸出主旋律是“爱国心”,教育理念凸出立德树人是“责任心”,教育过程凸出思想共鸣是“细心”,教育目的凸出价值和意义是“深心”。一位思政课老师有了浓浓的爱国心,高度的责任心,明察秋毫的细心,识大明微的深心,怎么会教不好课呢?老师教好课,就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4]。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傅佩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3]冯刚.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4]袁贵仁.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5]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